当算法在卷宗中寻找规律,当大数据在云端预判类案走向,司法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智能革命。在这场技术洪流中,法官职业的核心价值被置于聚光灯下重新审视——在机器日益精进的“智能”面前,法官的独特价值与不可替代性何在?答案深植于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:工匠精神。这不仅是对司法技艺的坚守,更是在智能时代,法官融合智识、良知、定力与驾驭技术能力的深邃结晶。尤为关键的是,真正的工匠精神,必然包含着与时俱进、善用AI赋能司法的智慧与魄力。
技术赋能,精雕细琢:法官工匠精神,首先体现在对法律文本的“精雕细琢”之中。善用AI辅助法律研究、文书生成、流程管理,为法官的“精雕细琢”争取更多时间,得以更聚焦于核心裁判领域——法律适用的精研、事实真伪的洞察、价值冲突的平衡。
抽丝剥茧,洞察入微:在纷繁复杂、甚至相互矛盾的事实面前,法官的匠心表现为“抽丝剥茧”的智慧。AI可助力识别潜在矛盾点,为法官聚焦核心争议、梳理事实脉络提供清晰索引。不过,在矛盾证词中捕捉细微破绽,从残缺证据里还原真相,此中所需的经验智慧与人性洞察,是AI尚未真正抵达的领域。
风险提示,聚焦核心:AI分析可提示案件潜在的法律风险点、程序瑕疵或证据链薄弱环节,帮助法官在庞杂信息中迅速抓住核心,集中于最需要人类经验与洞察力的关键事实判断上。最终对证据证明力的权衡、对事实全貌的拼合,仍需法官那无可替代的经验、直觉与良知。
价值平衡,司法担当:法官工匠精神最核心的闪耀点,在于“价值衡平”的伦理担当。在立法滞后或规则模糊地带,法官需基于法律原则、公序良俗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,进行创造性解释和价值判断。法官的裁量承载着沉重的司法责任。
穿透数据,触摸人性:AI或许能分析过往判决的趋势,却无法理解当事人陈述时的细微颤抖、眼神中的期盼或绝望,无法体会一个判决对个体命运、家庭乃至社区的深远影响。法官需在冰冷的数据之外,感知案件背后活生生的人与社会关系。
驾驭工具,防范偏倚:法官必须具备清醒的认知,警惕AI工具本身可能蕴含的训练数据偏见或算法黑箱风险。善用AI是赋能,但绝不能放弃独立思考和价值批判的责任,防止技术依赖导致裁判思维的惰性或隐形的不公。价值判断的责任与伦理担当,是算法无法代劳、必须由法官守护的最后高地。
终身学习,能力创新:新时代的法官工匠精神,必然包含持续学习、理解和驾驭新技术的能力。法官需保持开放心态,理解AI的基本原理与局限,培养人机协作的思维模式,将技术内化为延伸自身智识与能力的“思维触角”。
因此,AI时代的法官工匠精神,是历久弥新的司法技艺传承与拥抱变革的时代智慧的完美融合。它要求法官既能如传统匠人般沉心静气、精益求精,又能以开放敏锐的慧眼,主动拥抱并有效驾驭技术变革。在规则与人情的张力间寻找平衡,在逻辑与经验的交织上构建判断,在个体命运与社会发展的交汇处守护公正,让AI成为延伸其思维触角、提升其司法效能的强大助力。
在AI时代,法官的工匠精神更显珍贵。它既是对“案结事了人和”的职业追求,也是对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的庄严承诺。当技术加速迭代时,唯有坚守这份精益求精、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,才能确保司法审判在公正与效率、传承与创新之间保持平衡。这份法官的工匠精神,正是法官在AI时代无可替代的根基,支撑着人类对正义永不停息的追寻。
(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人民法院副院长)